咬文嚼字

词语解释
咬文嚼字[ yǎo wén jiáo zì ]
⒈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。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。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。
英literarism; chop logic; 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;
引证解释
⒈ 亦作“咬文嚙字”。亦作“咬文啮字”。
⒉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。
引元 秦简夫 《剪发待宾》第二折:“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,不中吃,不中使……又则道俺咬文嚼字。”
⒊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。
引明 无名氏 《司马相如题桥记》:“如今那街市上常人,粗读几句书,咬文嚼字,人叫他做半瓶醋。”
清 朱焘 《北窗呓语》:“酒场遇不读书人,所行觴政,切不可咬文啮字,兼以诗词困人。”
⒋ 谓不重视实质,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,或强词夺理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﹝ 杨执中 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,指手画脚的不服。”
胡适 《<水浒传>考证》:“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,但我却又有点‘考据癖’。”
马南邨 《燕山夜话·不求甚解》:“读书的方法,不要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,而要前后贯通,了解大意。”
国语辞典
咬文嚼字[ yǎo wén jiáo zì ]
⒈ 在词句上斟酌推敲。元·乔吉〈小桃红·瓠犀微露玉参差〉曲:「含宫泛征,咬文嚼字,谁敢嗑牙儿。」也作「咬言咂字儿」、「咬文咂字儿」。
引《二刻拍案惊奇·卷四〇》:「好词,好词。关情之处,令人泪落,真一时名手!怪不得他咬文嚼字,明日元宵佳节,正须好词,不免赦其罪犯,召他转来,为大晟乐正,供应词章。」
近句斟字嚼
反下笔淋漓 文不加点
⒉ 讥笑士人迂腐而不知变通。
引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·第四折》:「哎!使不的你咬文嚼字。」
《隋唐演义·第六回》:「如遇患难,此辈咬文嚼字之人,只好坐以待毙,何足为用?」
⒊ 形容卖弄文才、装腔作势。
引《金瓶梅·第五〇回》:「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,拏班做势,口里咬文嚼字,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。」
《红楼梦·第二七回》:「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,作两三截儿,咬文嚼字,拿著腔儿,哼哼唧唧的,急的我冒火。」
英语to bite words and chew characters (idiom); punctilious about minutiae of wording
德语pedantisch (Adj)
法语ne faire que mâcher mots et phrases, prendre le texte au pied de la lettre
相关成语
-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装腔作势
- yuán nián元年
- mù huà shí木化石
- hùn zhàn混战
- zhào dùn赵盾
- yóu guāng guāng油光光
- tài píng lìng太平令
- sī xiǎng tǐ xì思想体系
- sōu chá搜查
- lā lā duì拉拉队
- xuán mìng悬命
- shí èr tǒng十二筒
- yáo yáo wú qī遥遥无期
- yù jié láng玉节郎
- cǎo lǜ草绿
- hé shǔ合署
- ér nǚ儿女
- shuō qǐ说起
- zuò nòng作弄
- shí diāo石雕
- wū wū呜呜
- huǐ yì虺易
- jīng zhì精致
- tiān píng天平